每当我们想探究说唱圈某一现象的成因,总要从那年夏天说起。在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横空出世, 让说唱在中国短时间内收获了一大笔的粉丝。紧接着,跟说唱相关的一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多。例如有关中文说唱的电影,竞技类的说唱综艺,又或者是主打说唱的公众号,以及音乐节中说唱歌手的数量……

这一切的一切汇聚起来后,让说唱不再成为一样歌迷需要特意搜索才会呈现的音乐,直白点讲,在《中国有嘻哈》之后,说唱变得大众起来了。

说唱的热度越来越高,自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进入到这一领域。无论电视广告,偶像养成类节目,还是跨年春晚等,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说唱的身影。对于这个现象是利是弊,许多歌迷都抱着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觉得,大部分人尝试说唱都只是为了蹭热度,到头来只会拉低说唱的门槛,而有人则认为,只有让更多人参与说唱,说唱这块蛋糕才会越来越大,被更多有才华的人吃到。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尝试探讨一下,越来越多人尝试说唱,对说唱来说,究竟是一件好事吗?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写出一首能够兼顾技巧、音乐性和内容的说唱很难,但是制作一首普通人认为是“说唱”的歌曲并不难。于是,这就成为了许多明星和视频博主尝试说唱最主要的原因。毕竟,只要你的表演并不像范冰冰、陈学冬和秦牛正威等人那么尴尬,你的粉丝大概率还是会为你这份额外的才艺而骄傲的。
而对于一些企业,以及医院、学校等机构,说唱也更有利于他们把想要传达的东西以一种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公众。毕竟,一首说唱歌曲的歌词字数几乎是其他歌曲的两到四倍。